返回

大明嫡皇孙,开局救活太子朱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11章 失控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朱标一时没了主意,到永寿殿中去见朱元璋。

    什么?一个北方人都没考上?

    一个都没有!

    嚯嚯嚯!

    朱元璋惊得下巴都脱了臼,允熥那个小兔崽子也太神了,甩刘伯温十八条大街都不止。

    惊诧之后,朱元璋又哈哈大笑,笑得朱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
    爹,你说这事该咋办,儿臣没主意了。

    朱元璋笑够了,喘着气对朱标说:

    这有什么?北方士子本来就考不过南方士子,但一个也考不中,也太伤人面子了。你叫刘三吾、白信蹈想办法塞十几个北方士子进去,不就完事了吗?

    朱标道儿臣也是这个意思,但被刘三吾、白信蹈挡回来了。

    朱元璋道凭啥!

    朱标道刘三吾、白信蹈的意思,只要科考没漏题没舞弊,考试结果就应该作数,不能因为有人闹就让步,一旦开了这个先例,就没完没了了。

    朱元璋想想也是这个理,“这有何难?此次科举,咱就专招南方士子。然后秋季再开个恩科,专招北方士子。”

    朱标听了,瞪大眼睛说道:

    “父皇,这样不好吧?专给北方士子开恩科,南方士子不会服气的。北方士子要的是公道,赴考恩科就意味着他们自己承认学业不精,他们只会觉得朝廷可怜他们,是不会领朝廷情的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却不以为意。

    “有啥不领情的?谁让他们不争气?自己没考上,怨得了谁?考试结果己经出来了,难道还作废了不成?若说这结果不公平,咱认。若说刘三吾舞弊,咱不信。他娘的也太奇了,北人咋就一个也不中呢?这也太寸了,真烦死了!”

    朱标还想再劝,朱元璋一摆手道:

    “行了,就这么定了。世间没有两全策,抹抹稀泥,各打两巴掌,各给两枣,哄哄就过去了,你去拟旨吧!”

    朱标无奈,只得遵旨而行。旨下之后,果然引起轩然大波。

    恩科出身天然比正科出身矮了一大截,北方士子很不服气。

    他们认为南人主导了此次科考,考题带有明显南方色彩,对他们的发挥十分不利,阅卷亦带有明显南方偏向,对他们的判卷亦十分不利。

    很多北方官员和北方大儒也站出来,指责南人考官偏袒南人,岐视北人,批判南人文章专以绮丽繁琐为能事,于国无补,于民无益,激扬北人文章的质朴粗犷,不事雕琢,言之有物,掷地有声。

    在南京夫子庙,七十余名士子聚集在一起哭庙。

    这些士子们身着长袍,头戴方巾,手中紧握着书本,慷慨激昂地议论着。

    他们的情绪越来越激动,扬言上书弹劾科场巨蠹刘三吾、白信蹈。

    数十人前往国子监,一路高呼斯文己死!斯文已死!

    沿途百姓驻足观望,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朱标闻报,勃然大怒,命白信蹈前去训斥、遣散。

    白信蹈硬着头皮前去。

    若是从前,参考的举人见了副考,不知道该有多么恭敬。

    然而这一次,迎接白信蹈的却是毫无顾忌的嘲讽和奚落。

    白信蹈正了正衣冠和玉带,干咳了两声,说道

    本次的会试的结果已经揭晓了,也得到了陛下的首肯,是无法更改的。

    本部也曾十年寒窗苦读,很理解你们落第之后的心情。

    但是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,理应遵国法,明进退。你们啸聚,游街,是很不好的。幸好陛下宽大为怀,不与你们计较。

    本官劝你们赶紧回去吧。三年之后,又是会试之期,本部预祝你们蟾宫折桂,金榜题名。

    白信蹈话音刚落,就有一人从人群中走出来,略拱了拱手,说道

    尚书大人,学生一事不明,尚请大人赐教。

    你讲。

    学生想问一句,为什么此次会试,北方举子无一人中榜?

    你有话不妨直说。

    大人既这样说,那学生也没什么好避讳的。学生怀疑,这其中或许有弊案!

    白信蹈正色说道你也是个举人,也是熟知《大明律》的,就这样信口开河吗?诬蔑考官,轻者褫夺举人的身份,重者是要下狱论罪的!

    人群中又站出一人,拱手说道

    论理,尚书大人比学生们更熟知《大明律》,应该知道,身为考官,科场舞弊,轻者抄家问斩,重则诛灭三族!

    白信蹈勃然大怒。

    你在说谁科场舞弊?有什么证据?你说舞弊就是舞弊吗?子云,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考不中进士,你们怎么不反省自己学业不精呢?

    考卷是糊了名的,是凭着文章选人,不是因人选文章。什么南人北人的,你们若有柳河东、韩昌黎的才气还怕不能出人头地吗?

    什么考官偏袒南人?主考刘公是湖广长沙人,本部是北平府人,犯得着冒着抄家灭门的风险帮浙赣闽的举子舞弊吗?

    此次

第111章 失控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